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- 菌类文化 - 庆元种菇习俗 菌类文化
庆元种菇习俗
2024-10-21 【菌类文化】 0人已围观
简介香菇,又称香蕈,产于浙南龙泉、庆元、景宁及闽、赣、皖等省的深山老林之中,是一种清鲜甘美、香气浓郁的食用菌。 第一个发现野生香菇,并发明砍花法进行人工栽培,使其传之后代的,是宋代的吴煜。因排行老三,后人尊称为吴三公。他系宋时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,一直沿续到1973年7月恢复庆元县时,该村建制才划归庆元县斋郎乡。吴三公既是龙泉人,又系庆元人,如同刘伯温既是青田人,又系文,两说均无矛盾
香菇,又称香蕈,产于浙南龙泉、庆元、景宁及闽、赣、皖等省的深山老林之中,是一种清鲜甘美、香气浓郁的食用菌。 第一个发现野生香菇,并发明砍花法进行人工栽培,使其传之后代的,是宋代的吴煜。因排行老三,后人尊称为吴三公。他系宋时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,一直沿续到1973年7月恢复庆元县时,该村建制才划归庆元县斋郎乡。吴三公既是龙泉人,又系庆元人,如同刘伯温既是青田人,又系文,两说均无矛盾。现名扬四海的庆元香菇,和早已成名的龙泉香菇是同祖同宗一家人。因之龙泉和庆元一样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,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当时凤阳山是龙、庆、景菇民的聚散地,并在此建了凤阳庙,奉吴三公为“菇神”。每年菇民上山时,都要来凤阳庙祭祀,祈求菇神保佑上山平安,种菇顺利,品质优良,并流传了不少种菇的习俗。 过旦 菇民在菇寮种菇时,都要在菇寮的吴三公神位前和山魈庵(在离基寮一、二里的山岙口,以在三块巨石叠成,称为山魈庵)两处设祭礼神,俗称“过旦”。 洗谷浴 “枫树落叶,夫妻分别,枫树抽芽,丈夫归家”。这是流传于菇民区反映菇民种菇季节的俗语。每当枫叶飘零的金秋季节,菇民都有一次传统的“洗谷浴”惯例。这一天,菇民家家户户都要做米麻糍、杀猪。菇民家的妇女都要吃素沐浴。沐浴后,要用米麻糍及肉等,在各村口的吴三公殿礼神,祈求菇神保佑亲人。这种活动叫“洗谷浴”。 告别饭 菇民上山种菇,要选择逢三、逢六、逢九的吉日出门。离家的头天晚上,全家大小要吃“告别饭”。告别饭由家中的长者主持,饭前焚香点烛,由长者斟酒举杯,上对“皇天”,下对“地府”,泼酒祷告,预祝菇民开门大吉大利,平安回家。入座后,长者举刀将桌上的全鸡腿子一刀切断,分给菇民留着路上吃,然后全家聚食。 菇山犬 每一菇寮都有“菇山犬”。菇山犬系菇民家养,带到菇山守寮,非常忠于主人,所以就叫“菇山犬”。 出门不宿店 过去菇民生活困难,上菇山时都带有数十个米麻糍,每餐食一个可饱。临餐时,捡些柴火烤热便吃。夜宿庙堂、凉亭,名之“清净”。 菇山帮工 菇民无钱租山,只能上菇山帮工。帮工要受四测,即力测,力气要大;目测,能选菇种树;地测,能选择适当的菇地;斧测,过去“砍花法”种菇,对不同的菇树、砍花的深度、方向都有讲究,斧测就是考察“菇民”的经验。经过四测,才能帮工,或当粗工,或当师傅。在菇民中流传着一首民谣,可见其辛酸: 做人莫作香菇儿,寒冬腊月走江西。 人穷无钱买树种,无奈为人做苦力。 出门方知家里暖,山棚破旧寒风吹。 白天鸟鸣来相伴,夜闻兽叫阵阵凄。 如遇年景不照应,半年劳苦空手归。 落寮 也叫落棚,意指回家。菇民落寮日期秘而不宣,一般要在远离菇山的地方面谈,商谈后,不能表露“落寮”迹象。落寮日的黎明,菇民互不搭话,各自收拾用具、衣物,挑着就走。落寮中留有一老菇民,等其他菇民“落寮”后,翻倒饭锅,锁上寮门,匆匆赶上先行的菇民,一起回家。一路上不能回头看寮,也不能说话,等走出菇山五里路后,才能说话。俗怕“寮神”追赶,实为怕人暗害。 讨彩头 菇民回家都要买好猪肉、鱼鲞、香烛、鞭炮、香烟、糖果等物,一进村口,先往吴三公殿点香烛跪拜,并鸣放鞭炮。村民闻声赶来道喜必讲彩话,菇民就要致谢,讨彩头后,要给村民分烟、分糖果,表示礼节。